僭越的僭不读zèn,也不读zān,僭怎么读,你知道吗?又是什么意思?僭越与逾越有什么不同?

多少岁不重要,看起来像几岁才重要。不要把辛苦和怨气,都挂在脸上,你想要最好的生活,就让生活看到最好的你。

下面来探讨“僭”字,僭怎么读?又是什么意思?

一,“僭”字的字义解析

《说文解字》:僭,假【jiǎ】也。假有不真实、冒用、假借的意思。本义是指超越本分,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、礼仪和器物等。

“僭”字在汉语中的含义主要与超越本分、不守礼仪有关:

超越本分:指超越自己的身份或地位,做出不合规矩的行为。

不守礼仪:在古代,特别指地位低的人冒用地位高的人的礼仪或物品。

僭越:指地位底下的人超越自己的本分,冒用地位高的人的权力和名义行事。

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意思:

虚伪;过分;差失、罪过;作谦词,表示自谦(比如 僭忝【jiàn tiǎn】:越分愧居上位,表示自我谦逊,认为自己不配占据高位。);

二,“僭”字的正确读音

“僭”字的正确读音是【jiàn】,属于第四声。

结构:左右结构。

同音字:【见】。

三,“僭”字的文化意蕴

“僭”字不仅在字面上具有形象性,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僭”字常用来表达对礼仪和等级制度的尊重。

1,《公羊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——诸侯僭于天子,大夫僭于诸侯,久矣。

僭:超越身分,冒用在上者的职权、名义行事。

这句话的意思是:诸侯冒用天子的职权行事,大夫冒用诸侯的职权行事,由来已久了。

2,《左传·昭公八年》——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,故怨远于其身;小人之言,僭而无征,故怨咎及之。

君子之言,信而有征:“君子”指的是品德高尚的人。“信”意为诚实、可靠。“有征”意味着有证据或证明,是真实可信的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所说的话是诚实可靠的,并且有事实依据。

故怨远于其身:“怨”指的是怨恨或责怪。“远于其身”意味着怨恨远离了君子自身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因为君子的话是诚实可靠的,所以不会引起别人的怨恨,怨恨不会落到他的身上。

小人之言,僭而无征:“小人”指的是品德低劣的人。“僭”意为超越本分,这里可以理解为虚假或夸大。“无征”即没有依据或证据。这句话的意思是小人所说的话是虚假或夸大的,并且没有事实依据。

故怨咎及之:“咎”意为过错或责任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因为小人的话是不真实的,所以怨恨和责任最终会落到他们自己身上。

整句话的意思是:君子的言论是诚实可靠的,有事实根据,因此怨恨不会落到他的身上;而小人的言论是虚假的,没有事实根据,因此怨恨和责任会落到他们自己身上。

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言行诚信的重视,以及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强调。

四,“僭越”和“逾越”有什么区别?

僭越:

通常指地位低的人冒用或超越了地位高的人的职权、礼仪或规矩。

含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强调的是身份、地位上的不适当超越。

在古汉语中,“僭”字常用来指代不合法或不合礼的行为,尤其是指下级对上级的不敬或冒犯。

逾越:

指超越或越过了某个界限、规定或常规,不一定涉及身份地位的差别。

可以用于更广泛的情境,如超越规则、法律、传统等。

相对于“僭越”,“逾越”的贬义色彩较弱,有时甚至可以是中性的和褒义的。

在实际使用中,如果涉及到身份地位的不当超越,如下属擅自做出超越职权的决定,更倾向于使用“僭越”。而如果是泛指超出了一般的范围或限制,无论是否涉及身份地位,都可以使用“逾越”。

比如:

一个下属未经授权就代表公司做出重要决策,这可以称为“僭越”。

一个运动员打破了世界纪录,超越了以往的成绩,这可以称为“逾越”了极限。

总的来说,“僭越”和“逾越”都涉及到超越行为,但“僭越”更侧重于身份地位上的不当超越,而“逾越”则侧重于一般意义上的超越。

总结:“僭”字的正确读音是【jiàn】,本义是指超越本分,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、礼仪和器物等。

每天进步一点点,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,不仅可以拥有广阔的视野,还可以赋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。

👇